这是一条让人感到温暖的消息:教育部要求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考生倾斜。 来自中新网的报道说,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,对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进行部署。根据通知,试点高校将事前公布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,在确定参加本校考核的申请考生时,应向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、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或中学、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。
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项尝试,自主招生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,也因此而备受争议。不管是针对特长生的特招,还是近几年实施的校长推荐制,遭遇非议的原因之一,是将农村孩子排除在外。特招所强调的“特长”,或者校长推荐所要求的“素质”,几乎都与贫穷落后地区的学生无缘。
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,致使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。当大城市的孩子在iPad上开拓视野,在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中培养素质时,贫穷乡村的孩子们,可能正为能否吃上一顿午餐、跑十几里地上学而发愁。
今年高考前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2010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,分析“谁更有可能上清华”。调查表明,2010级清华学生中,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%。报告认为,农村生源呈下降趋势。
清华招办提供的数据显示,今年入学的3349名大一新生中,县级及以下中学的学生不到500人。
对此,清华招办主任于涵曾说,现在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,在招生过程中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,在这种招录体制下,由于农村生源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拥有的教育资源总体上不占优,因此,进入顶尖高校的机会与城市生源相比不占优。
分数面前人人平等,高校在录取中似乎没有多少回旋余地,而学校能够把握的自主招生,也有拉大“城乡差距”的趋势。如,有资格进行校长推荐的中学,大多是城市里的一流学校,进行自主招生的大学,又多是名校。强强联手的结果是,好大学从好中学里选走了好学生,却让农村孩子上名校变得越发艰难。
当然,作为试点,自主招生也在不断调整中。1个月前就有消息说,2012年,清华大学将在经济、教育欠发达地区实行新的招生政策,包括投放更多招生计划,将自主招生范围扩大至县级中学和乡镇中学,并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设置自主招生的方式和内容。
毫无疑问,贫困乡村的孩子将因此而受益。如此的政策调整,对推动教育公平的作用显而易见。高校或许无力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,却可以在招生政策上给这些地方更多关照。这当成为所有大学的共识,而不只是几所名校的特例。
教育部要求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考生倾斜的立意也当在此。遗憾的是,“倾斜”尚无具体要求,比如,农村考生的录取比率应达到多少。这样的具体规定,并非对高校自主招生权的侵犯,而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。尽管5%的自主招生比例并不大,但不妨从此开始,逐步推动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,让更多农村学生有机会上大学、上名校,进而缩小城乡教育鸿沟。
本文来自《中国青年报》http://zqb.cyol.com/html/2011-11/23/nw.D110000zgqnb_20111123_3-01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