蹲点日志: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压力之下,这些辅导员在以什么样的状态前进?带着这个问题,记者和一些辅导员深入接触,发现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,这种信心不是来自薪水、职位等外部因素,而是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历练,这让他们不断成长、成熟,变得更加开朗自信、沉稳豁达、勇于担当,成为学生心中可以信赖、值得尊敬的人。
肖志刚成为辅导员之后的变化着实让他的同学大吃一惊。小肖本来是个话不太多的人,用他自己的语言说就是,有点“闷”。2011年秋季学期,他被保送研究生后,去竞聘了辅导员。
几个月下来,那个“闷闷”的肖志刚不见了,逐渐变得“能说会道”。前不久,肖志刚所在的学院和另一个学院举行篮球赛,比赛中队员起了冲突,互不相让,观战的肖志刚一番“唇枪舌剑”,成功化解了双方的“怒火”,比赛得以正常进行。
性格更加开朗,更加能言善辩,是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辅导员们普遍经历的“成长阶段”。
武镒刚做辅导员的时候,表达方式生硬,跟同学谈话,没少碰钉子。
“武镒,你先说。”每到开会,“辅导”辅导员的岳敏老师都用这种方式“培训”武镒。
“这个‘痛楚期’大概经历了三个月,不惧说话之后,发现工作好开展了,精神状态也好很多。”武镒说。
“做过辅导员的人,感觉就是不一样,说话办事条理清晰。”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兼职辅导员祝捷说。
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辅导员尹晓华刚工作时,学院也刚刚成立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、党团支部建设、学风建设、学生干部培养、解困助学、学生活动、心理健康教育……一步一个脚印。几年之后,她的学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,自己也成为“北京市十佳高校辅导员”和“2010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”提名奖获得者。
“辅导员都是多面手。”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隋璐璐说,“一个成熟的辅导员,党、政、群、团各个口的工作都可以拿得起来。所以在管理岗位竞聘的时候,不少辅导员都获得晋升机会。”
“当辅导员特别锻炼人,在引导同学的同时,自身的成长是同步的。”中国农业大学的辅导员张玲说,“职业能力、素养都获得提升,尝到了这个甜头,干劲就足了。”
张玲所说的“甜头”其实是辅导员价值观的“成长”过程。
刘春妹刚做辅导员的时候,总觉得自己不停地付出,非常期望得到肯定,评奖评优没评上会觉得不公平。“渐渐地在工作中成长起来,对工作有了自我认定,就顺当多了。现在就不会在乎有没有得奖,能够体会工作的乐趣,感受自己的每一个进步,做得很开心。这过程其实是一个自身‘幸福工程’的建设过程。”刘春妹说。
“一个合格的辅导员是一个优秀的个体。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说,培养辅导员的过程也是培养合格的丈夫或者妻子的过程。”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岳敏说。他讲了一个小故事,理学院曾经有一个辅导员,刚来的时候经常愁容满面,因为女朋友对他若即若离,他经常患得患失,结果一度分手。辅导员工作几个月后,情形大转变,从原来的他“追着”女朋友,变成女朋友“追着”他。
“因为他从一个焦虑、抱怨的人变成一个开朗、自信的人,整个人的‘气场’都变了。”岳敏说。(本报记者 李玉兰 丰 捷 王庆环 本报通讯员 邓 晖)